《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出炉 附项目清单
大气网讯:近日,《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出炉,“十四五”期间,涉及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达20项,涵盖环境质量、污染减排、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低碳发展5大领域。根据规划,到2025年,温州市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碳达峰基础逐步夯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中国温州样板基本建成。
根据规划,温州市坚持绿色发展,从生态修复保护、大气环境治理、推动“五水”统筹、保护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等方面探索生态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实行最严格污染源控制。推进石化、化工、合成革、制鞋等重点行业 VOCs 综合治理;强化扬尘污染治理,推进地方立法,形成扬尘防控长效机制;强化电镀、印染、造纸等重点行业废水治理长效监管机制。
提升水生态健康。重点推进温瑞塘河、永强塘河、瑞平塘河、瓯海南片、龙港新城、乐清中心区等水系连通,充分发挥河道功能,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规划明确,到2022年,全市全面建成全域“无废城市”,到2025年固体废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无废城市”建设,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五废共治”。
加快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城乡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促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到2022年,全市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推行固体废物监管信息化,在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医疗废物等全领域实现电子化申报;清查固体废物产处底数,形成产处废物“一本账”;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对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
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为推进“十四五”时期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温州规划纲要(2020-2035 年)》,制定本规划。规划基准年为2020 年,规划期限为2021 至2025 年。
第一章 开启美丽温州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温州市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五美新温州”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温州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任务较好完成。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0 年温州城市空气质量(AQI)优良率97.0%,较2015 年提升11.3 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5 微克/立方米,改善43.4%。省控及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I-III类比例87.5%,提升19.5 个百分点;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功能区达标率78.9%,提升25 个百分点,劣V 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瓯江、飞云江干流水系水质连续5 年均为优,鳌江干流水质自2019 年起改善为优。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100%稳定达标。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已由轻度富营养化改善为贫营养化。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市区及县城的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均小于55 分贝。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指数)保持全省前列。
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圆满完成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任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水、气、土、废等标志性战役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淘汰10 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一段式煤气发生炉淘汰、基本完成35 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近14 万辆,2019-2020 年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7964 辆。全面开展入海、入河排污口整治监管、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改造、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专项行动任务,完成109 个“污水零直排区”镇街建设任务,全面消除“垃圾河”“黑臭河”和劣V类小微水体,完成珊溪-赵山渡饮用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开展“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完成232 个农用地详查单元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2252 家在产企业用地和关停企业原址用地调查,完成重点行业企业土壤详查340 个地块采样检测,初步建立全市污染地块数据库,完成农用地对账销号44 个,污染地块修复16 个。深入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完成以金属表面处理、线路板、皮革后处理、移膜革、蚀刻、卤制品、铸造等行业为重点的第二轮共1852 家企业整治,和以制鞋、包装印刷、工业涂装、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废塑料和气流纺等七类行业为重点的第三轮共14179 家企业的整治提升。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污染物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减排任务。
生态示范创建扎实推进。全市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泰顺县、永嘉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 个(洞头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5 个(洞头区、泰顺县、文成县、永嘉县、鹿城区)。南麂列岛海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海洋牧3场示范区,洞头区获选全国十大“美丽国家海洋保护区”。全市累计创成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9 个,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91 个。2017年以来先后建成美丽温州建设提升工程42 个,整合形成“美丽温州体验地”700 余个,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走在全省前列,绿色发展指数跃居全省第二。生态满意度从2015 年的65 提升至2020 年的82。
环境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8 个,基本实现镇级全覆盖,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8 万吨/日,累计处理能力193 万吨/日,完成污水处理厂一级A 提标改造22座和清洁排放技术改造13 座。完成温州市综合材料生态处置中心、西向生态填埋场、7 个生活垃圾垃圾焚烧处理项目、7 个餐厨垃圾处置项目以及2 个污泥焚烧干化处置项目,基本满足全市固体废物处理需求。建成清新空气监测网络,环境空气自动站、地表水监测网络站点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智慧环保”环境大数据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生态文明机制不断完善。高效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制定全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细则,创新建立生态环境报表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市、县、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绿色发展奖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以市级饮用水水源地、公益林等领域为重点的补偿政策。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创新建立污染源日常监管,全面实施“双随机”抽查制度。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共享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健康发展,初步建立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互动的社会行动体系。
改革亮点项目成效显著。印发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划定陆域环境管控单元276 个、海洋环境管控单元39 个并编4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得到优化。深化“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环评管理效能全面提高。启动总量管控和排污权交易改革探索,“空间、总量、项目、许可”一体化机制基本建立。推进工业企业环保行政许可规范管理改革,全面完成3.3 万余家企业现状环评备案和近8 万家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生态环境行政许可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环保手续不规范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率先探索将碳排放评价纳入环评,为全省推行碳评价工作提供试点经验。高质量完成全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务并以优秀等次通过国家试点验收,建立健全7.1 万个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全市污染底数基本摸清。有序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地方立法,严格执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机制,探索推行环保中机构规范化管理模式、环境治理第三方“环保管家”模式,创新建立生态环境信访件“双领办”制度,现代环境治理的“温州模式”初见成效。
五年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是绿色发展质量和效益仍需提升。行业性、结构性、区域性污染问题仍然存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进程需要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建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成效不明显。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根本改变,清洁能源的供应能力和利用规模偏低,交通运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二氧化碳排放先于全省达峰的压力较大。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尚不稳固。全市地表水省控断面优良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平原河网仍需严防黑臭水体反弹,近岸海域水质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仍然突出,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不高。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加大,PM2.5与臭氧“双控双减”任务艰巨。治土、清废等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治”难度大。
三是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压力较大。生态监测评估基础薄弱,生态本底不清,山水林田湖海岛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生态空间遭受挤占,碎片化、功能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环境风险源企业数量较大,布局性风险不容忽视。
四是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管水平仍然不高。污水管网问题仍然突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各地污泥处置能力不平衡,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水平偏低,回收利用体系尚不健全,特种危废处置能力仍有短板,飞灰填埋存在区域性能力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系统性、高效性、智能化仍有待提高。
五是环境监管与多元共治能力不足。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仍需完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有待健全。环境治理的市场手段和社会参与程度仍然偏弱,环境资源市场配置效率偏低。环境基础能力保障仍显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有待加强,精准、科学、依法监管水平还有待提升。
第二节“十四五”面临形势
“十四五”是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关键阶段,也是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高水平推进美丽温州建设的关键期、窗口期、攻坚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面临机遇:
一是“美丽温州”目标确立,为温州生态环保工作指明新方向。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要实现新进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浙江省提出“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7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等目标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要政治机遇;美丽温州建设提出“五美”新温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美丽中国温州风景”标志性成果的重要目标,推动共同富裕要求“努力打造全域美丽更加彰显的市域样板”,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赋予全新的历史使命。
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为绿色低碳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大内需有助于激发绿色产品需求,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面深入推进,能源结构优化的动力加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脚步加快,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为全市抢抓低碳产业发展的历史性风口、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双赢共促”带来重大机遇。
三是科技革命推动转型升级,为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创新迭代,为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赋予新动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智慧化提供有力技术保障。温州是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建设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等高能级平台,放大青科会峰会效应,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区域人才、科创、市场等优势进一步凸显,为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四是大都市区建设深入推进,为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提供有利契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发展壮大等重大战略在温州交汇落地,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为区域自然生态共保、跨界环境问题联治提供了重要契机。全省“一带一路”枢纽和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深入推进,将为温州建设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打开广阔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迭代加速,有利于共建共享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
面临挑战:
一是新旧问题交融,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压力较大。存量污染减排潜力越来越小、难度越来越大。碳达峰、塑料污染治理、新型污染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新任务、新问题不断涌现,环境污染的复合型和治理的复杂性日益提高。伴随温州打造“千万人口”城市的进程,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人口增长和居民消费规模扩张双重因素带来能耗及生活污染的增量不容忽视,大型能源设施建设也将带来污染增量,巩固并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边际成本不断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果稍有放松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反弹。
二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绿色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能源、资源和环境制约明显趋紧。未来五年温州经济发展转型、城市提质将深入推进,但区域传统产业低端过剩、中高端不足问题仍然存在,绿色发展载体、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统筹发展和保护难度增加。
三是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有效防控生态风险成为新挑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背景下,全球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技术革命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生态安全问题和生态风险,如电厂温排水对海洋生态安全的影响、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流量保障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任重道远,极端气候及自然灾害导致的次生环境灾害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核设施和放射源安全管控压力增大。“十四五”时期,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成为生态环保工作的新挑战。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遇与挑战交织,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持之以恒、持续发力。必须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要求,科学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紧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向实践纵深转化的历史机遇,坚持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让绿色成为温州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最强竞争力。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浙江省委、温州市委历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五城五高地”,全力做强全省第三极、建好长三角南大门,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维护自然生态安全为重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海岛系统治理,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管控生态环境风险,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强基础设施、基础管理、基本制度、基本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统提升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和生态保护水平,努力把温州打造成为全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典范。以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全域美丽为导向,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高水平打造美丽中国温州风景,加快建成生态宜居幸福城市。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战略引领,目标导向。围绕打造“美丽中国温州风景”和“生态宜居幸福城市”战略目标,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高站位谋划战略布局、重点任务、实施载体,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绿色发展,双赢共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紧扣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将生态本底特色作为温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优势,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环境保护深刻融入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大局中,主动引导推动绿色化结构性改革,形成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共促。
精准施策,系统治理。摸清污染源头、污染区域、污染时段,紧盯突出环境问题、信访焦点问题,科学精准施策,推动环境问题有效解决。坚持山水林田湖海岛系统治理,统筹谋划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到预防和治理结合、减污和增容并重、降碳与增汇兼顾,实现领域协同、要素协同、城乡协同、区域协同和陆海协同。
改革先行,治理创新。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新政策,建立健全法治环保体系和市场化机制,积极践行开拓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全民行动,共治共享。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社会“自治之手”,积极培育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引导第三方、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治理和环境监督,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及多方良性互动的“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